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院校类型: 高职专业设置:
护理、口腔 所在城市: 河北 联系电话:
0315--8738214、8738215 高校地址: 唐山市丰南区正泰街29号 学校网址:
http://www.tsvtc.com/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美丽的渤海之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河北省唐山市;是河北省专业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单位。
唐山职院前身为原唐山市卫生学校、唐山市农业学校、唐山市商业学校、唐山市财贸干校,2001年4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升格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至今已有66年办学历史;在首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多次获得河北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唐山市文明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唐山职院分4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700余亩,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设有临床医学系、口腔系、护理系、财经系、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旅游系、机电工程系、农林工程系等9系,基础部、基础医学部、社会科学部、公共外语部、体育部等5个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开办49个专业(含方向),重点打造了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文化艺术与旅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园林园艺、畜牧业等7大特色专业群,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两翼的专业建设布局。
唐山职院现有在校生1.2万余人。现有教职工771人,其中专任教师518人,“双师”型教师318人。教授66名,副教授22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青年教师291人。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 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6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次人选12人。
唐山职院建有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示范专业4个,立项建设国家骨干专业4个,建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进入“十三五”以来,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432篇,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95项,获得省、市教科研成果奖、社科成果奖37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23项。2016—2017学年,学院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居2016-2017年度中国高职院校专利产出排行榜河北省院校第一名。学生在第二届“踏瑞杯”全国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技能大赛、河北省职业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50余项,获奖人数达到200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唐山职院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教特色,对接优势资源建设人才培养高地,建立了321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陆军总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北京朝阳中西医综合急救中心、上海宝冶集团(曹妃甸)有限公司、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有限公司、用友新道有限公司、武汉美斯坦福有限公司、天津嘉立荷畜牧有限公司等重点医院、企业密切合作,形成了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唐山职院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积极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牵头组建了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两大职教集团,参与成立了京津冀燕山果业试验站。与唐山军分区共同建立华北地区首个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走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与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签约,共建“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携手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后为35个工种的5000余人(次)提供优质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服务,承接农业相关技术、动车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类、管理类、医学类等15个领域的社会培训近2万人。
唐山职院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寻求与相关国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合作。与新加坡森海海事公司和上海恒外教育科技中心密切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海事服务产业人才培养,着力打造我国北方海事服务人才培训中心。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澳洲西悉尼大学、澳洲职业教育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与学术交流、境外实践教育等方面达成共识,开启了学院与发达国家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唐山职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并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宗旨,抢抓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路一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唐山经济转型升级等发展机遇,以建设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为目标,全面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着力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持续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经济社会需求,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转型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重大产业政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