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停265个、新增143个本科专业,主动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山西:本科专业由“瘦身”到“强体”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9-11-29浏览量:次
撤停265个、新增143个本科专业,主动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山西:本科专业由“瘦身”到“强体”
“1/4的专业设置存在与办学定位‘错位’问题。”“1/3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现象突出。”“全省本科专业生源质量较差的专业点236个,占比18.21%;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点190个,占比14.66%……”两年前,即将着手进行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的山西省,面临的是这样一组不容乐观的数据。
2017年12月,山西召开全省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会议,同时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山西省高校扩招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山西省省长楼阳生明确要求“必须着眼长远,下决心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上做重大改革和调整”。省教育厅把该项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实施。
两年来,全省高校共撤销停招本科专业265个,占原有专业总数的19%,撤销陈旧专业方向98个,占原备案专业方向的70%;新增设并安排招生专业143个、专业方向8个,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基本任务提前完成。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服务转型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从“瘦身”到“强体”的跨越。
坚决撤停“错位过剩低质”专业
“一些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到40%,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人报,全靠调剂才能招满,学非所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谈到专业优化调整前学校专业设置面临的窘状,山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范哲锋很是无奈。
全省高校专业优化调整开展之初,山西省教育厅把引导高校自主撤停“错位过剩低质”专业作为工作第一步,要求每所高校对现有专业进行摸底分析,排查“红线”专业底数,列出“红线”专业清单,提出处置意见。
针对部分高校存在的观望心理,山西进一步明确专业优化撤停任务和撤停底线,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的重要提示》,指导各高校按照“余量消减、存量升级、增量优化”的工作原则,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调整实施方案。同时,建立督导问责机制,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到位的高校由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约谈主要负责人,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促使各高校刀刃向内,主动承担起专业优化调整主体责任。
专业优化调整前,山西医科大学设置有26个专业,为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先后停招了与办学定位不符、就业率偏低的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等6个专业,减招13个专业,专业调整优化率达65%。
撤销摄影、舞蹈表演、朝鲜语等5个专业,停招汉语国际教育、世界史等4个专业,新增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工艺美术和人工智能3个专业。专业调整工作完成后,山西师范大学专业设置更趋合理。
与此同时,山西省教育厅对所有批准的“专业方向”进行清理整顿,98个陈旧专业方向被撤销。
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瘦身强体”初战告捷,为特色发展争取了空间和资源。
深入调研,科学引导专业设置
在狠抓“红线”专业撤停的同时,山西逐步把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重心转向“塑身强体”“建优建强”,引导各高校科学设置新专业。
2018年底,由山西39个省级管理部门参加、共收回91份反馈信息基础上分析撰写的《全省重点特色行业产业急需专业人才情况调研报告》建议,鼓励高校增设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煤层气、信息化、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和消费9个行业领域相关的28个本科专业。
据此,中北大学和太原科技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下设置了急需的“标准化方向”,太原理工大学围绕民用航空业分别在物流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3个专业下设置了“航空物流”“先进航空材料”等3个专业方向,为成立航空产业学院做准备。
如何防止新增专业出现“老问题”?“我们未雨绸缪,一方面坚持宏观统筹,优化布局结构,通过‘指南’‘警示’等方式提醒高校,避免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新增专业的论证工作,靠前服务,指导把关。”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李金碧介绍。
山西要求各高校增设专业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的原则,主动增设适应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师范专业。对于达不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要求的专业,原则上不予同意上报备案,确保专业设置由“瘦身”向“强体”转变。
淘汰“水课”提升教学质量
“门是启闭通道的机构,观察生活中的各种门,举出至少5种门及其启闭机构,分析其功能原理,画出机构运动示意图,用所学的机构结构学和运动学知识,设计一款新型的门。”
2018年考试周,中北大学学生惊讶地发现,像上面所列的许多考试试题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是定义、公式、计算求解,取而代之的是综合知识的运用——死记硬背不管用了。
“只上课不完成课后任务就想通过考试,不可能了。”刚走出考场的一名学生说。
近年来,中北大学一大批课程正从“被动浅层次学习”转向“高含金量深层次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成为一门门有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
在专业优化调整过程中,山西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着力点。在今年初召开的山西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出台了《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与认定办法(试行)》和《山西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与认定办法(试行)》,全力推进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打造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金课”。
山西还组建了全省高校参与的“山西省高校精品共享课程联盟”,搭建了山西省慕课、微课公共平台。开展了2019年度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和认定工作,共收到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533门、虚拟仿真进行项目107项,经评审,精品课程认定55门,立项建设85门,立项培育149门;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认定18项,立项建设22项,立项培育17项。在被认定的精品课程中,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山西传媒学院“光影中的文本”两门课程点击量超过500万,山西师范大学“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长治医学院“药理学”等课程点击量超过300万。
主动对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
“国庆假期正值秋收时节,农民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培训。”近日,山西农业大学红枣精深加工科技团队11名师生放弃休假,在王愈教授的带领下,冒着大雨赶到了柳林县,为50多名枣农作了红枣精深加工技术专题培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西农业大学坚持实践育人,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培养了数以万计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生力军。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两年来,全省各高校不断强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力。8所高校开展了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积极承担省教育厅确定的15项山西产业转型急需选题。
山西大学加快落实北京大学支持山西大学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今年暑期成立了化学、哲学、物理、环境4个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北京大学12名专家学者(院士3名)担任主任、委员,在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合作科研等各个方面深度合作,成效初显。
太原科技大学破立结合,首先整合撤销与办学定位不符、与服务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或办学条件较差的4个专业,停招11个专业。根据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兴人才的需求,积极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和新工科专业4—6个。
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形成工学、管理、文化艺术、教师教育四大专业集群和12个专业子集群,形成相互关联、有机聚合的交叉生长态势。专业优化调整后,晋中学院对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更精确。
前不久,太原理工大学“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在阳泉煤业集团落地转化进入运行阶段,合同金额达到3.5亿元。这项由于盛旺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历经艰苦研发的重大创新成果,将极大促进煤炭的绿色清洁高效利用,为山西转型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目前,山西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聚焦地方需求,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一校一定位、一校一特色”的格局正在形成。吴俊清表示,山西要在巩固撤停成果的同时,建立专业优化调整与招生计划、专业新增联动机制和“撤一增一”自主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生态体系,推动全省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山西:本科专业由“瘦身”到“强体”
“1/4的专业设置存在与办学定位‘错位’问题。”“1/3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现象突出。”“全省本科专业生源质量较差的专业点236个,占比18.21%;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点190个,占比14.66%……”两年前,即将着手进行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的山西省,面临的是这样一组不容乐观的数据。
2017年12月,山西召开全省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会议,同时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山西省高校扩招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山西省省长楼阳生明确要求“必须着眼长远,下决心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上做重大改革和调整”。省教育厅把该项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实施。
两年来,全省高校共撤销停招本科专业265个,占原有专业总数的19%,撤销陈旧专业方向98个,占原备案专业方向的70%;新增设并安排招生专业143个、专业方向8个,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基本任务提前完成。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服务转型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从“瘦身”到“强体”的跨越。
坚决撤停“错位过剩低质”专业
“一些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到40%,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人报,全靠调剂才能招满,学非所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谈到专业优化调整前学校专业设置面临的窘状,山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范哲锋很是无奈。
全省高校专业优化调整开展之初,山西省教育厅把引导高校自主撤停“错位过剩低质”专业作为工作第一步,要求每所高校对现有专业进行摸底分析,排查“红线”专业底数,列出“红线”专业清单,提出处置意见。
针对部分高校存在的观望心理,山西进一步明确专业优化撤停任务和撤停底线,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的重要提示》,指导各高校按照“余量消减、存量升级、增量优化”的工作原则,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调整实施方案。同时,建立督导问责机制,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到位的高校由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约谈主要负责人,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促使各高校刀刃向内,主动承担起专业优化调整主体责任。
专业优化调整前,山西医科大学设置有26个专业,为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先后停招了与办学定位不符、就业率偏低的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等6个专业,减招13个专业,专业调整优化率达65%。
撤销摄影、舞蹈表演、朝鲜语等5个专业,停招汉语国际教育、世界史等4个专业,新增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工艺美术和人工智能3个专业。专业调整工作完成后,山西师范大学专业设置更趋合理。
与此同时,山西省教育厅对所有批准的“专业方向”进行清理整顿,98个陈旧专业方向被撤销。
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瘦身强体”初战告捷,为特色发展争取了空间和资源。
深入调研,科学引导专业设置
在狠抓“红线”专业撤停的同时,山西逐步把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重心转向“塑身强体”“建优建强”,引导各高校科学设置新专业。
2018年底,由山西39个省级管理部门参加、共收回91份反馈信息基础上分析撰写的《全省重点特色行业产业急需专业人才情况调研报告》建议,鼓励高校增设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煤层气、信息化、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和消费9个行业领域相关的28个本科专业。
据此,中北大学和太原科技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下设置了急需的“标准化方向”,太原理工大学围绕民用航空业分别在物流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3个专业下设置了“航空物流”“先进航空材料”等3个专业方向,为成立航空产业学院做准备。
如何防止新增专业出现“老问题”?“我们未雨绸缪,一方面坚持宏观统筹,优化布局结构,通过‘指南’‘警示’等方式提醒高校,避免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新增专业的论证工作,靠前服务,指导把关。”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李金碧介绍。
山西要求各高校增设专业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的原则,主动增设适应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师范专业。对于达不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要求的专业,原则上不予同意上报备案,确保专业设置由“瘦身”向“强体”转变。
淘汰“水课”提升教学质量
“门是启闭通道的机构,观察生活中的各种门,举出至少5种门及其启闭机构,分析其功能原理,画出机构运动示意图,用所学的机构结构学和运动学知识,设计一款新型的门。”
2018年考试周,中北大学学生惊讶地发现,像上面所列的许多考试试题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是定义、公式、计算求解,取而代之的是综合知识的运用——死记硬背不管用了。
“只上课不完成课后任务就想通过考试,不可能了。”刚走出考场的一名学生说。
近年来,中北大学一大批课程正从“被动浅层次学习”转向“高含金量深层次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成为一门门有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
在专业优化调整过程中,山西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着力点。在今年初召开的山西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出台了《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与认定办法(试行)》和《山西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与认定办法(试行)》,全力推进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打造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金课”。
山西还组建了全省高校参与的“山西省高校精品共享课程联盟”,搭建了山西省慕课、微课公共平台。开展了2019年度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和认定工作,共收到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533门、虚拟仿真进行项目107项,经评审,精品课程认定55门,立项建设85门,立项培育149门;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认定18项,立项建设22项,立项培育17项。在被认定的精品课程中,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山西传媒学院“光影中的文本”两门课程点击量超过500万,山西师范大学“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长治医学院“药理学”等课程点击量超过300万。
主动对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
“国庆假期正值秋收时节,农民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培训。”近日,山西农业大学红枣精深加工科技团队11名师生放弃休假,在王愈教授的带领下,冒着大雨赶到了柳林县,为50多名枣农作了红枣精深加工技术专题培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西农业大学坚持实践育人,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培养了数以万计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生力军。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两年来,全省各高校不断强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力。8所高校开展了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积极承担省教育厅确定的15项山西产业转型急需选题。
山西大学加快落实北京大学支持山西大学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今年暑期成立了化学、哲学、物理、环境4个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北京大学12名专家学者(院士3名)担任主任、委员,在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合作科研等各个方面深度合作,成效初显。
太原科技大学破立结合,首先整合撤销与办学定位不符、与服务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或办学条件较差的4个专业,停招11个专业。根据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兴人才的需求,积极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和新工科专业4—6个。
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形成工学、管理、文化艺术、教师教育四大专业集群和12个专业子集群,形成相互关联、有机聚合的交叉生长态势。专业优化调整后,晋中学院对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更精确。
前不久,太原理工大学“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在阳泉煤业集团落地转化进入运行阶段,合同金额达到3.5亿元。这项由于盛旺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历经艰苦研发的重大创新成果,将极大促进煤炭的绿色清洁高效利用,为山西转型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目前,山西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聚焦地方需求,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一校一定位、一校一特色”的格局正在形成。吴俊清表示,山西要在巩固撤停成果的同时,建立专业优化调整与招生计划、专业新增联动机制和“撤一增一”自主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生态体系,推动全省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