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约星期一|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 江苏省卫生学校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9-03浏览量:次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凉风销晚夏,菁园入新秋。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崭新的学期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菁园的师生员工向怀揣教育理想、新加入我们南菁实验学校的教职工们以及朝气蓬勃、青春激扬的初一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菁园,也以她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延续着一贯的大气与包容,期待我们为她缔造新的辉煌。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善于观察的同学应该已经在校门口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了这8个字。
“笃行”这个词最早出自于中国的儒家经典《礼记》,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思就是说:“读书人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致远”一词则出自于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今天我想和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谈谈 “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和大家一起共勉,共同迎接新的学期。
“笃行”是学习价值的真正所在
从宏观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也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历史伟人,这和我们积极进取的中华文化倡导“知行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在我们南菁136年的历史长河中,用“笃行致远”来作为自己为学、为师、为人的座右铭的人也是数不胜数,从我们南菁的先贤黄体芳、左宗棠、王先谦到当下的南菁优秀校友曹鹏、沈鹏、金立群先生等,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由“学”而“思”再到“行”的“知行合一”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家在我们菁园随处可见的楹联里——“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知行合一”的印记。
“笃行”是砥砺性格、锤炼意志的有效方式
“笃行”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之意。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或者说,凡成大事业者、名垂青史者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练。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不乏枚举。
在此,我想用我们南菁的校友——蒋新松先生的故事来说说这个道理。蒋新松先生在中国科学界地位非常崇高,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天资异禀,理所当然。但如果你去读《蒋新松传》,你就知道“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哲理诗在蒋先生身上是如何得到具体诠释的了。幼年的蒋新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四处避难,流浪途中,他在母亲教导下学会了“大地、天空、国家”这样的汉字;上学时,家境贫寒的他不得已而辍学,去纺织厂做学徒,但他在辛苦劳累的工作之后不是去休息,而是去研究机器的工作原理;文革时,蒋新松被打成右派,被迫停止科研工作,接受劳动改造,他夜里悄悄挑灯夜读,思考着科学的真谛……听到这里,你说是什么推动蒋新松先生成为中国机器人科学领域的泰斗的呢?我以为,是他在布满荆棘与不幸的人生路上,用“笃行”锤炼了自己的意志,砥砺了自己的性格,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笃行”是修身养性、宁静致远的最佳途径
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人朴实,做事笃行,注重修身养性,富有情趣,与他们相处交往让人如沐春风,哪怕是读他们的故事,你也会受益匪浅。我还是来给大家讲一个我们校友的故事。今年的2月20日,一个新闻标题跳入我的眼帘——“94岁指挥家曹鹏“快闪”罗马机场,指挥《我的祖国》让人泪奔”。事情是这样的:2月中旬,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行七十余人受佛罗伦萨市政府之邀,在意大利举办“星星之音”自闭症慈善音乐会,《我的祖国》是压轴曲目。从罗马机场回国时,乐团遇到了飞机延误,便向航空公司的老总提议,在机场来一段即兴表演。因为身体不适,94岁的曹鹏先生当天是坐在轮椅上指挥的,场面异常感人。曹鹏先生是南菁45届校友,退休后一直担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但每星期他都会去学校帮忙排练。他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也帮忙排练了二十多年,外加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青少年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但凡哪个乐团找他帮忙,他都会去。由此可见,曹鹏先生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上的造诣和成就让人敬佩,更可贵的是老先生一辈子在音乐指挥之路上的虔诚笃行,养成了他温润热情的性格和激情满怀、风度优雅的艺术气质,让人敬仰。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jpg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
回到我们当下生活,我们有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弥漫的急功近利、喧嚣浮夸的风气,甚至在我们教育领域也有诸多这样的现象,这种短视和焦虑也遮迷了许多人眺望远方的双眼。其实人生很长,人生之路很丰富,人生之路也不轻松,这都需要我们“慎思”“明辨”和“笃行”,避免自己迷失于短视的泥潭,从而回到“致远”的本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体会“致远”的内涵和方向。
我们的同学正当青春芳华之时,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要让我们每一个南菁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南菁箭炬校门上“三吴才薮”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那就让我们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携手“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凉风销晚夏,菁园入新秋。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崭新的学期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菁园的师生员工向怀揣教育理想、新加入我们南菁实验学校的教职工们以及朝气蓬勃、青春激扬的初一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菁园,也以她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延续着一贯的大气与包容,期待我们为她缔造新的辉煌。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善于观察的同学应该已经在校门口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了这8个字。
“笃行”这个词最早出自于中国的儒家经典《礼记》,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思就是说:“读书人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致远”一词则出自于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今天我想和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谈谈 “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和大家一起共勉,共同迎接新的学期。
“笃行”是学习价值的真正所在
从宏观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也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历史伟人,这和我们积极进取的中华文化倡导“知行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在我们南菁136年的历史长河中,用“笃行致远”来作为自己为学、为师、为人的座右铭的人也是数不胜数,从我们南菁的先贤黄体芳、左宗棠、王先谦到当下的南菁优秀校友曹鹏、沈鹏、金立群先生等,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由“学”而“思”再到“行”的“知行合一”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家在我们菁园随处可见的楹联里——“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知行合一”的印记。
“笃行”是砥砺性格、锤炼意志的有效方式
“笃行”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之意。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或者说,凡成大事业者、名垂青史者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练。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不乏枚举。
在此,我想用我们南菁的校友——蒋新松先生的故事来说说这个道理。蒋新松先生在中国科学界地位非常崇高,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天资异禀,理所当然。但如果你去读《蒋新松传》,你就知道“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哲理诗在蒋先生身上是如何得到具体诠释的了。幼年的蒋新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四处避难,流浪途中,他在母亲教导下学会了“大地、天空、国家”这样的汉字;上学时,家境贫寒的他不得已而辍学,去纺织厂做学徒,但他在辛苦劳累的工作之后不是去休息,而是去研究机器的工作原理;文革时,蒋新松被打成右派,被迫停止科研工作,接受劳动改造,他夜里悄悄挑灯夜读,思考着科学的真谛……听到这里,你说是什么推动蒋新松先生成为中国机器人科学领域的泰斗的呢?我以为,是他在布满荆棘与不幸的人生路上,用“笃行”锤炼了自己的意志,砥砺了自己的性格,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笃行”是修身养性、宁静致远的最佳途径
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人朴实,做事笃行,注重修身养性,富有情趣,与他们相处交往让人如沐春风,哪怕是读他们的故事,你也会受益匪浅。我还是来给大家讲一个我们校友的故事。今年的2月20日,一个新闻标题跳入我的眼帘——“94岁指挥家曹鹏“快闪”罗马机场,指挥《我的祖国》让人泪奔”。事情是这样的:2月中旬,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行七十余人受佛罗伦萨市政府之邀,在意大利举办“星星之音”自闭症慈善音乐会,《我的祖国》是压轴曲目。从罗马机场回国时,乐团遇到了飞机延误,便向航空公司的老总提议,在机场来一段即兴表演。因为身体不适,94岁的曹鹏先生当天是坐在轮椅上指挥的,场面异常感人。曹鹏先生是南菁45届校友,退休后一直担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但每星期他都会去学校帮忙排练。他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也帮忙排练了二十多年,外加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青少年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但凡哪个乐团找他帮忙,他都会去。由此可见,曹鹏先生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上的造诣和成就让人敬佩,更可贵的是老先生一辈子在音乐指挥之路上的虔诚笃行,养成了他温润热情的性格和激情满怀、风度优雅的艺术气质,让人敬仰。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jpg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
回到我们当下生活,我们有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弥漫的急功近利、喧嚣浮夸的风气,甚至在我们教育领域也有诸多这样的现象,这种短视和焦虑也遮迷了许多人眺望远方的双眼。其实人生很长,人生之路很丰富,人生之路也不轻松,这都需要我们“慎思”“明辨”和“笃行”,避免自己迷失于短视的泥潭,从而回到“致远”的本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体会“致远”的内涵和方向。
我们的同学正当青春芳华之时,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要让我们每一个南菁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南菁箭炬校门上“三吴才薮”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那就让我们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携手“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
大家上午好!凉风销晚夏,菁园入新秋。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崭新的学期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菁园的师生员工向怀揣教育理想、新加入我们南菁实验学校的教职工们以及朝气蓬勃、青春激扬的初一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菁园,也以她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延续着一贯的大气与包容,期待我们为她缔造新的辉煌。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善于观察的同学应该已经在校门口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了这8个字。
“笃行”这个词最早出自于中国的儒家经典《礼记》,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思就是说:“读书人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致远”一词则出自于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今天我想和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谈谈 “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和大家一起共勉,共同迎接新的学期。
“笃行”是学习价值的真正所在
从宏观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也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历史伟人,这和我们积极进取的中华文化倡导“知行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在我们南菁136年的历史长河中,用“笃行致远”来作为自己为学、为师、为人的座右铭的人也是数不胜数,从我们南菁的先贤黄体芳、左宗棠、王先谦到当下的南菁优秀校友曹鹏、沈鹏、金立群先生等,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由“学”而“思”再到“行”的“知行合一”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家在我们菁园随处可见的楹联里——“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知行合一”的印记。
“笃行”是砥砺性格、锤炼意志的有效方式
“笃行”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之意。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或者说,凡成大事业者、名垂青史者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练。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不乏枚举。
在此,我想用我们南菁的校友——蒋新松先生的故事来说说这个道理。蒋新松先生在中国科学界地位非常崇高,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天资异禀,理所当然。但如果你去读《蒋新松传》,你就知道“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哲理诗在蒋先生身上是如何得到具体诠释的了。幼年的蒋新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四处避难,流浪途中,他在母亲教导下学会了“大地、天空、国家”这样的汉字;上学时,家境贫寒的他不得已而辍学,去纺织厂做学徒,但他在辛苦劳累的工作之后不是去休息,而是去研究机器的工作原理;文革时,蒋新松被打成右派,被迫停止科研工作,接受劳动改造,他夜里悄悄挑灯夜读,思考着科学的真谛……听到这里,你说是什么推动蒋新松先生成为中国机器人科学领域的泰斗的呢?我以为,是他在布满荆棘与不幸的人生路上,用“笃行”锤炼了自己的意志,砥砺了自己的性格,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笃行”是修身养性、宁静致远的最佳途径
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人朴实,做事笃行,注重修身养性,富有情趣,与他们相处交往让人如沐春风,哪怕是读他们的故事,你也会受益匪浅。我还是来给大家讲一个我们校友的故事。今年的2月20日,一个新闻标题跳入我的眼帘——“94岁指挥家曹鹏“快闪”罗马机场,指挥《我的祖国》让人泪奔”。事情是这样的:2月中旬,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行七十余人受佛罗伦萨市政府之邀,在意大利举办“星星之音”自闭症慈善音乐会,《我的祖国》是压轴曲目。从罗马机场回国时,乐团遇到了飞机延误,便向航空公司的老总提议,在机场来一段即兴表演。因为身体不适,94岁的曹鹏先生当天是坐在轮椅上指挥的,场面异常感人。曹鹏先生是南菁45届校友,退休后一直担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但每星期他都会去学校帮忙排练。他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也帮忙排练了二十多年,外加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青少年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但凡哪个乐团找他帮忙,他都会去。由此可见,曹鹏先生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上的造诣和成就让人敬佩,更可贵的是老先生一辈子在音乐指挥之路上的虔诚笃行,养成了他温润热情的性格和激情满怀、风度优雅的艺术气质,让人敬仰。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jpg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
回到我们当下生活,我们有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弥漫的急功近利、喧嚣浮夸的风气,甚至在我们教育领域也有诸多这样的现象,这种短视和焦虑也遮迷了许多人眺望远方的双眼。其实人生很长,人生之路很丰富,人生之路也不轻松,这都需要我们“慎思”“明辨”和“笃行”,避免自己迷失于短视的泥潭,从而回到“致远”的本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体会“致远”的内涵和方向。
我们的同学正当青春芳华之时,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要让我们每一个南菁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南菁箭炬校门上“三吴才薮”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那就让我们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携手“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凉风销晚夏,菁园入新秋。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崭新的学期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菁园的师生员工向怀揣教育理想、新加入我们南菁实验学校的教职工们以及朝气蓬勃、青春激扬的初一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菁园,也以她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延续着一贯的大气与包容,期待我们为她缔造新的辉煌。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善于观察的同学应该已经在校门口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了这8个字。
“笃行”这个词最早出自于中国的儒家经典《礼记》,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思就是说:“读书人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致远”一词则出自于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今天我想和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谈谈 “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和大家一起共勉,共同迎接新的学期。
“笃行”是学习价值的真正所在
从宏观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也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历史伟人,这和我们积极进取的中华文化倡导“知行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在我们南菁136年的历史长河中,用“笃行致远”来作为自己为学、为师、为人的座右铭的人也是数不胜数,从我们南菁的先贤黄体芳、左宗棠、王先谦到当下的南菁优秀校友曹鹏、沈鹏、金立群先生等,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由“学”而“思”再到“行”的“知行合一”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家在我们菁园随处可见的楹联里——“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知行合一”的印记。
“笃行”是砥砺性格、锤炼意志的有效方式
“笃行”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之意。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或者说,凡成大事业者、名垂青史者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练。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不乏枚举。
在此,我想用我们南菁的校友——蒋新松先生的故事来说说这个道理。蒋新松先生在中国科学界地位非常崇高,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天资异禀,理所当然。但如果你去读《蒋新松传》,你就知道“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哲理诗在蒋先生身上是如何得到具体诠释的了。幼年的蒋新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四处避难,流浪途中,他在母亲教导下学会了“大地、天空、国家”这样的汉字;上学时,家境贫寒的他不得已而辍学,去纺织厂做学徒,但他在辛苦劳累的工作之后不是去休息,而是去研究机器的工作原理;文革时,蒋新松被打成右派,被迫停止科研工作,接受劳动改造,他夜里悄悄挑灯夜读,思考着科学的真谛……听到这里,你说是什么推动蒋新松先生成为中国机器人科学领域的泰斗的呢?我以为,是他在布满荆棘与不幸的人生路上,用“笃行”锤炼了自己的意志,砥砺了自己的性格,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笃行”是修身养性、宁静致远的最佳途径
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人朴实,做事笃行,注重修身养性,富有情趣,与他们相处交往让人如沐春风,哪怕是读他们的故事,你也会受益匪浅。我还是来给大家讲一个我们校友的故事。今年的2月20日,一个新闻标题跳入我的眼帘——“94岁指挥家曹鹏“快闪”罗马机场,指挥《我的祖国》让人泪奔”。事情是这样的:2月中旬,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行七十余人受佛罗伦萨市政府之邀,在意大利举办“星星之音”自闭症慈善音乐会,《我的祖国》是压轴曲目。从罗马机场回国时,乐团遇到了飞机延误,便向航空公司的老总提议,在机场来一段即兴表演。因为身体不适,94岁的曹鹏先生当天是坐在轮椅上指挥的,场面异常感人。曹鹏先生是南菁45届校友,退休后一直担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但每星期他都会去学校帮忙排练。他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也帮忙排练了二十多年,外加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青少年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但凡哪个乐团找他帮忙,他都会去。由此可见,曹鹏先生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上的造诣和成就让人敬佩,更可贵的是老先生一辈子在音乐指挥之路上的虔诚笃行,养成了他温润热情的性格和激情满怀、风度优雅的艺术气质,让人敬仰。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jpg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
回到我们当下生活,我们有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弥漫的急功近利、喧嚣浮夸的风气,甚至在我们教育领域也有诸多这样的现象,这种短视和焦虑也遮迷了许多人眺望远方的双眼。其实人生很长,人生之路很丰富,人生之路也不轻松,这都需要我们“慎思”“明辨”和“笃行”,避免自己迷失于短视的泥潭,从而回到“致远”的本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体会“致远”的内涵和方向。
我们的同学正当青春芳华之时,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要让我们每一个南菁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南菁箭炬校门上“三吴才薮”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那就让我们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携手“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