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颜值最高的主持人光临大宁卫,别说我没告诉你哦~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9-03浏览量:次
最近小编在看一本书
叫《那年 那信》
这部作品跨越68年时光
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
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
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
该书通过一个个细节
让小编感受到了家教家风的传承
无不让人感慨回忆...
重点来了 重点来了
小编为何如此突然说这本书呢?
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作者本人要来我们学校啦!!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记住时间!记住地点!
小编在新书分享会上等着你哦~
那么问题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能让那个小编我有如此多的感触
小编我这就来介绍介绍
全书共30个篇章,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
那么问题又来了
是怎样一个大人物
才能写出如此好的书呢
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小学就读于哈尔滨市文昌、国庆小学;中学就读于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度过四年半知青生活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在北京广播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三次获主持人金话筒奖;主持《感动中国》16年;主持《焦点访谈》20年。父母从事法律工作,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妈妈爸爸的信。这种留存习惯影响了子女后代,家里的信越来越多,到近年整理时已有1700余封。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正如敬一丹所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
以为这就结束了?
不不不
后面还有个大大的彩蛋等着你~
(向上滑动启阅)
甘苦滋味
静静(侄女):
面对这些信,你可能会觉得好久远啊!一个80后,看几十年前的信,能看到什么?看,信里有一个小主人公—从小就知道肝炎的“小家庭医生”、跟着二姐偷吃茄子的“弟弟”,他就是你爸爸。当然,你更可以看到,你的爷爷奶奶有着怎样的甘苦人生。姑姑来给你讲故事吧。
1960年以后,爸爸妈妈之间的通信,除了甜蜜,又多了一些苦。
饥荒、疾病、灾难,像阴云一样笼罩着乡村和城市的人们。
妈妈病了,她得了肝炎,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得了肝炎。那段时间,妈妈在合江地区公安局工作,爸爸几年前就调到了哈尔滨,在省委政法部工作。夫妻两地分居,孩子们都跟着妈妈。
她在1960年9月给爸爸的信中说:
今天到医院,拿来了“肝德生”,我们公安局又有几个得了肝炎,共计八九个人了。你说,这不成了大问题了吗?
1960年11月16日,妈妈写信给爸爸:
咱们家有位小家庭医生,就是儿子。他最近几天,每天都给大家摸肝炎,摸着肚子的样子很像。摸完,都说没有,没有。给我摸,说,有。给倒水吃药,用火柴杆给我打针。
1960年10月30日,妈妈给爸爸的信中说:
给小女儿退托,你同意不?在托儿所吃不饱,何苦呢?
回家一块儿吃吧。咱们这儿量也不足。
我对幼儿园有模糊的记忆,记得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拿了一小块儿麸子面儿馒头,藏在背带裤口袋里。我想带回去给姐姐,因为在家里听姐姐说,她没有吃过麸子面儿馒头,我想带给她尝尝。
饭后小朋友排队的时候,喊口令:“向前看齐——”
所有的小朋友都伸出双手,而我只伸出右手,左手紧紧地护住裤兜里的小秘密。这个动作,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走过来,从我的裤兜里拿走了那块馒头。
我很难过,说不出那是怎样一种难过,是失败?是懊丧?是羞愧?回到家里,告诉姐姐,没能把馒头带回来。
不久,我退园了。我上小学前的一年多,是在家里度过的。妈妈说,刚从幼儿园回家的时候,我非常胆怯、非常自卑。吃饭时,妈妈拿着碗问我:
“够不够?”
我从来都说:“够。”
又问我:“还要不要?”
我也总是说:“要。”
静静,这些信里,有些词非常刺眼:饥饿、肝炎。有的词很有历史感:粮票。好在,这些词现在都不怎么用了。当然,信里那些困苦中的温暖表达还在咱家的生活中:知心、体贴、甘苦与共。
——丹姑姑
2018年2月
好了你们该提问题了
怎么样才能现场面对面呢?
小编明天就告诉你抢票的方式!
敬请期待吧~
陪伴我们同年的六小龄童作客宁卫
奥运冠军来啦~
纪东少将来宁卫啦
END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微社出品
小 编:程新瑶
值班编辑:程新瑶
责任编辑:陈加平
指导老师:高 洋
叫《那年 那信》
这部作品跨越68年时光
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
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
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
该书通过一个个细节
让小编感受到了家教家风的传承
无不让人感慨回忆...
重点来了 重点来了
小编为何如此突然说这本书呢?
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作者本人要来我们学校啦!!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记住时间!记住地点!
小编在新书分享会上等着你哦~
那么问题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能让那个小编我有如此多的感触
小编我这就来介绍介绍
全书共30个篇章,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
那么问题又来了
是怎样一个大人物
才能写出如此好的书呢
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小学就读于哈尔滨市文昌、国庆小学;中学就读于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度过四年半知青生活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在北京广播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三次获主持人金话筒奖;主持《感动中国》16年;主持《焦点访谈》20年。父母从事法律工作,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妈妈爸爸的信。这种留存习惯影响了子女后代,家里的信越来越多,到近年整理时已有1700余封。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正如敬一丹所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
以为这就结束了?
不不不
后面还有个大大的彩蛋等着你~
(向上滑动启阅)
甘苦滋味
静静(侄女):
面对这些信,你可能会觉得好久远啊!一个80后,看几十年前的信,能看到什么?看,信里有一个小主人公—从小就知道肝炎的“小家庭医生”、跟着二姐偷吃茄子的“弟弟”,他就是你爸爸。当然,你更可以看到,你的爷爷奶奶有着怎样的甘苦人生。姑姑来给你讲故事吧。
1960年以后,爸爸妈妈之间的通信,除了甜蜜,又多了一些苦。
饥荒、疾病、灾难,像阴云一样笼罩着乡村和城市的人们。
妈妈病了,她得了肝炎,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得了肝炎。那段时间,妈妈在合江地区公安局工作,爸爸几年前就调到了哈尔滨,在省委政法部工作。夫妻两地分居,孩子们都跟着妈妈。
她在1960年9月给爸爸的信中说:
今天到医院,拿来了“肝德生”,我们公安局又有几个得了肝炎,共计八九个人了。你说,这不成了大问题了吗?
1960年11月16日,妈妈写信给爸爸:
咱们家有位小家庭医生,就是儿子。他最近几天,每天都给大家摸肝炎,摸着肚子的样子很像。摸完,都说没有,没有。给我摸,说,有。给倒水吃药,用火柴杆给我打针。
1960年10月30日,妈妈给爸爸的信中说:
给小女儿退托,你同意不?在托儿所吃不饱,何苦呢?
回家一块儿吃吧。咱们这儿量也不足。
我对幼儿园有模糊的记忆,记得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拿了一小块儿麸子面儿馒头,藏在背带裤口袋里。我想带回去给姐姐,因为在家里听姐姐说,她没有吃过麸子面儿馒头,我想带给她尝尝。
饭后小朋友排队的时候,喊口令:“向前看齐——”
所有的小朋友都伸出双手,而我只伸出右手,左手紧紧地护住裤兜里的小秘密。这个动作,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走过来,从我的裤兜里拿走了那块馒头。
我很难过,说不出那是怎样一种难过,是失败?是懊丧?是羞愧?回到家里,告诉姐姐,没能把馒头带回来。
不久,我退园了。我上小学前的一年多,是在家里度过的。妈妈说,刚从幼儿园回家的时候,我非常胆怯、非常自卑。吃饭时,妈妈拿着碗问我:
“够不够?”
我从来都说:“够。”
又问我:“还要不要?”
我也总是说:“要。”
静静,这些信里,有些词非常刺眼:饥饿、肝炎。有的词很有历史感:粮票。好在,这些词现在都不怎么用了。当然,信里那些困苦中的温暖表达还在咱家的生活中:知心、体贴、甘苦与共。
——丹姑姑
2018年2月
好了你们该提问题了
怎么样才能现场面对面呢?
小编明天就告诉你抢票的方式!
敬请期待吧~
陪伴我们同年的六小龄童作客宁卫
奥运冠军来啦~
纪东少将来宁卫啦
END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微社出品
小 编:程新瑶
值班编辑:程新瑶
责任编辑:陈加平
指导老师: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