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班级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激发--卫生学校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10-10浏览量:次
最好的管理是激发每一个学生
好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激发,这是管理学界公认的常识。但激发学生不是“忽悠”“打鸡血”,它有一整套的科学的方法。其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策略
1组织结构
班级组织结构从层级控制式转向为合作互助式,最能激发学生。
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组织结构一定是扁平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全班师生是合作互助关系。每一个人都在组织中拥有自己的位置,有一定的自主权、话语权,也有机会参与班级各项重大事务的决策。
2班级制度
什么样的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
首先是公平正义。正义的制度不仅保护了每个学生的权益不受侵犯,让他们有安全感,还能弘扬正气,激发学生做正确的事。
其次,制度不仅是班主任从管理的需要出发,更是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考虑而定的。班级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制度怎么定?这些都需要学生参与、学生做主。采用班级议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政议政的热情。
第三,班级制度要突出激励功能而不是限制。
班级的制度,是激发学生的主要保障。
3目标
目标是激发人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会因为有目标而努力。
班主任要认真确定班级整体的奋斗目标。目标要明确而具体,清晰可见、触手可及,让学生感觉到有盼头。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这项工作要逐一完成。相当多的学生是没有目标或者只有含糊的目标的。没有目标的导向作用,人的惰性就大,表现随意。个人奋斗目标应该是有个性的、多元的,不局限于学习成绩(当然,成绩的目标很重要)。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因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产生挫败感。
要注意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同。
4事件
班主任在班级里要善于利用、制造各种可以激发学生的事件。任何一次活动、一项工作,都可以激发一部分学生。被激发起来的这部分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热情迁移、扩散,用于改善在做其他事情时的态度。
班主任不是随意制造事件。他一定是知道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激发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用什么事件来激发。所以,制造事件的目的是激发人,而不是事件本身的精彩程度。
5任务
把任务变成有挑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
班主任可以面向全班或针对个别同学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能否达到激发的效果,一是取决于任务本身的难度。要有一定难度,但并非无法完成(如,教室里不放垃圾桶,又要保持地面无垃圾);另一个是布置任务时的表达方式。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用带有神秘感、鼓动性的方式表达,更能激起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
实现目标,完成挑战,会让人产生成就感,成就感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在班级里不断积累成功,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泛泛地鼓励和夸奖。
6需求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我们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采取各种措施满足他们的需要或为满足他们的需要提供条件从而激发他们。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是不同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
比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基本条件(保健因素)不具备会引发不满,但具备了也不一定能激发。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时的愉悦感、成就感、奖励、对未来的期待、职务的责任感,等等。我带班始终坚持的一些做法,如重视学生的劳动、注重激励(而不是惩戒)、增加奖励、描绘班级愿景、落实岗位培训等,都能从以上理论中找到依据。
7时机
激发学生要讲求时机。关键时刻的激发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个是充分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重大的事件临近时刻,面向全班的激发。另一个是每个学生成长的节奏不同,班主任要注意观察,把握好时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不到一定的节点,不能开悟。此前可能有相当长的“蛰伏期”,班主任一定要耐心等待,不可急于求成。当然,引导工作也要做好,要创造条件尽快迎接“激发态”的到来。
8评价
为什么很多评价不能激发人,因为我们在用“医生式的评价”——找毛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评价应该有这样几条原则:
(1)多元化原则
(2)激励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制度化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而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
管理学家德鲁克建议,评价应该在“我期望他做到什么?”和“他做得怎样?”之间建立。所以,班主任在评价时要注意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哪些方面我做得很好?
(2)哪些方面我可能会做得更好?
(3)要想做得更好,我应该如何学习?
而班主任则应通过评价明确:为了让他做得更好,“我应该给他提供怎样的帮助?”这样的评价,就能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学生不断进步,而不是获得荣誉后志得意满,沾沾自喜,或再一次跌落低谷。
9人
人对人的影响很大,而且无论什么样的激发方法,最终还是人在运用。人的因素可以说是激发学生问题中最需要重视的。
一般而言,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有家长、同学和老师。所以,要做好这三类人的工作(包括班主任自己)。
很多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激发,相反经常打击自己的孩子。对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对孩子内心世界缺少关注以及对考试成绩近乎严苛的要求,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暴露的三大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做家长的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家长。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发与家长对孩子的激发配合起来,同步进行,效果会更显著。所以,一定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班级里的各种“人物”评选、师徒结对等活动都是在发挥同伴的激发作用。身边同伴的努力和成功,最真实可信;来自好朋友的鼓励,也最能激发自己。
至于班主任本人,则是激发学生最重要的因素。除了具体的工作,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谨小慎微,对工作缺少热情的班主任会培养出思想活跃、活力十足的学生。班主任是学生创新的坚强后盾和最有力的支持。
10文化氛围
一个班级,有怎样的文化氛围,就会有怎样的学生表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软环境是非常关键的。
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呢?
首先,宽容大气。容得下各种类型的学生,任何形式的尝试、创新都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为成功者点赞,为失败者加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是舒适、放松的,没有太多顾虑。那么班主任该怎么做?多设目标少设限,多宽容少苛求,多鼓励少指责。
其次,可以试错并容错。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做的事越多,犯错误的概率就越大。不允许出错,就干脆不要做事。班级管理不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犯错,而是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尝试。如果犯错的必然结果就是惩罚,那么势必让学生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能不再对犯错恐惧,就说明我们的班级文化氛围就健康了。
常规的逻辑是奖励成功、惩罚失败,奖惩都是以结果而定的。打破常规的做法是奖励过程、奖励行动本身。
再次,互相欣赏。
既然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那么,营造互相欣赏的班级氛围就十分重要。我们过去强调竞争比较多,而且是同质的竞争,因为同质的竞争容易比出胜负。竞争固然可以激发一部分人,但会打击更多的人。更何况,如果竞争走向极端,变成了一种“文化”,就十分可怕了。恶性竞争会引发各种矛盾,增加内耗,严重破坏班级的生态环境。
如果是互相欣赏呢?每个人的精彩都会有人喝彩,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得到认可,每一次失败都会有人安慰。大家或取长补短或各显其能,在班级这个舞台上,永远有表演者,也永远有啦啦队。这样的文化氛围,才是能激发人上进的。其实,所谓竞争,更多的是和自己竞争——不断战胜自己的惰性,不断超越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自由。
班级能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包括自由时间、自由空间、处理个人事务的自由、管理的自主权……班主任能否少一点干涉、干扰,给学生一个宁静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思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当然必须是正当的事)?在当下,这是最困难的事,因为这也是和传统的教育思路相悖的。
但是班主任仍然要尽力而为。举个例子,有人读书喜欢默读,有人喜欢大声读,而班级纪律则要求要保持安静。安静的环境对有些人是一种压抑,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满足那些喜欢大声读书的学生呢?办法一定是有的,关键是教师能够考虑到这点。
一个激发起来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自由。越少的关心、越少的管束,越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的创造力。他不需要你督促他(凡督促一定说明他是被动的),更不喜欢你插手他的工作。他会很自觉地做好事情,并且还能自加压力。做更多的事。作为班主任,只需要放手并保持关注即可。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班级能不能让学生在一个大的发展框架(如健康成长、积极向上)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目标,尽情地发挥,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景象?班级为其创造条件、提供舞台,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剩下的,交给学生。这样的班级就是一片沃土,各种植物都能健康地生长;班级是这样一片天空,允许各种飞鸟尽情翱翔。这是我理想中的班级,我要努力接近这个理想。
好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激发,这是管理学界公认的常识。但激发学生不是“忽悠”“打鸡血”,它有一整套的科学的方法。其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策略
1组织结构
班级组织结构从层级控制式转向为合作互助式,最能激发学生。
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组织结构一定是扁平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全班师生是合作互助关系。每一个人都在组织中拥有自己的位置,有一定的自主权、话语权,也有机会参与班级各项重大事务的决策。
2班级制度
什么样的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
首先是公平正义。正义的制度不仅保护了每个学生的权益不受侵犯,让他们有安全感,还能弘扬正气,激发学生做正确的事。
其次,制度不仅是班主任从管理的需要出发,更是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考虑而定的。班级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制度怎么定?这些都需要学生参与、学生做主。采用班级议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政议政的热情。
第三,班级制度要突出激励功能而不是限制。
班级的制度,是激发学生的主要保障。
3目标
目标是激发人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会因为有目标而努力。
班主任要认真确定班级整体的奋斗目标。目标要明确而具体,清晰可见、触手可及,让学生感觉到有盼头。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这项工作要逐一完成。相当多的学生是没有目标或者只有含糊的目标的。没有目标的导向作用,人的惰性就大,表现随意。个人奋斗目标应该是有个性的、多元的,不局限于学习成绩(当然,成绩的目标很重要)。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因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产生挫败感。
要注意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同。
4事件
班主任在班级里要善于利用、制造各种可以激发学生的事件。任何一次活动、一项工作,都可以激发一部分学生。被激发起来的这部分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热情迁移、扩散,用于改善在做其他事情时的态度。
班主任不是随意制造事件。他一定是知道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激发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用什么事件来激发。所以,制造事件的目的是激发人,而不是事件本身的精彩程度。
5任务
把任务变成有挑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
班主任可以面向全班或针对个别同学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能否达到激发的效果,一是取决于任务本身的难度。要有一定难度,但并非无法完成(如,教室里不放垃圾桶,又要保持地面无垃圾);另一个是布置任务时的表达方式。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用带有神秘感、鼓动性的方式表达,更能激起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
实现目标,完成挑战,会让人产生成就感,成就感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在班级里不断积累成功,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泛泛地鼓励和夸奖。
6需求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我们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采取各种措施满足他们的需要或为满足他们的需要提供条件从而激发他们。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是不同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
比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基本条件(保健因素)不具备会引发不满,但具备了也不一定能激发。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时的愉悦感、成就感、奖励、对未来的期待、职务的责任感,等等。我带班始终坚持的一些做法,如重视学生的劳动、注重激励(而不是惩戒)、增加奖励、描绘班级愿景、落实岗位培训等,都能从以上理论中找到依据。
7时机
激发学生要讲求时机。关键时刻的激发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个是充分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重大的事件临近时刻,面向全班的激发。另一个是每个学生成长的节奏不同,班主任要注意观察,把握好时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不到一定的节点,不能开悟。此前可能有相当长的“蛰伏期”,班主任一定要耐心等待,不可急于求成。当然,引导工作也要做好,要创造条件尽快迎接“激发态”的到来。
8评价
为什么很多评价不能激发人,因为我们在用“医生式的评价”——找毛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评价应该有这样几条原则:
(1)多元化原则
(2)激励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制度化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而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
管理学家德鲁克建议,评价应该在“我期望他做到什么?”和“他做得怎样?”之间建立。所以,班主任在评价时要注意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哪些方面我做得很好?
(2)哪些方面我可能会做得更好?
(3)要想做得更好,我应该如何学习?
而班主任则应通过评价明确:为了让他做得更好,“我应该给他提供怎样的帮助?”这样的评价,就能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学生不断进步,而不是获得荣誉后志得意满,沾沾自喜,或再一次跌落低谷。
9人
人对人的影响很大,而且无论什么样的激发方法,最终还是人在运用。人的因素可以说是激发学生问题中最需要重视的。
一般而言,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有家长、同学和老师。所以,要做好这三类人的工作(包括班主任自己)。
很多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激发,相反经常打击自己的孩子。对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对孩子内心世界缺少关注以及对考试成绩近乎严苛的要求,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暴露的三大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做家长的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家长。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发与家长对孩子的激发配合起来,同步进行,效果会更显著。所以,一定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班级里的各种“人物”评选、师徒结对等活动都是在发挥同伴的激发作用。身边同伴的努力和成功,最真实可信;来自好朋友的鼓励,也最能激发自己。
至于班主任本人,则是激发学生最重要的因素。除了具体的工作,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谨小慎微,对工作缺少热情的班主任会培养出思想活跃、活力十足的学生。班主任是学生创新的坚强后盾和最有力的支持。
10文化氛围
一个班级,有怎样的文化氛围,就会有怎样的学生表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软环境是非常关键的。
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呢?
首先,宽容大气。容得下各种类型的学生,任何形式的尝试、创新都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为成功者点赞,为失败者加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是舒适、放松的,没有太多顾虑。那么班主任该怎么做?多设目标少设限,多宽容少苛求,多鼓励少指责。
其次,可以试错并容错。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做的事越多,犯错误的概率就越大。不允许出错,就干脆不要做事。班级管理不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犯错,而是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尝试。如果犯错的必然结果就是惩罚,那么势必让学生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能不再对犯错恐惧,就说明我们的班级文化氛围就健康了。
常规的逻辑是奖励成功、惩罚失败,奖惩都是以结果而定的。打破常规的做法是奖励过程、奖励行动本身。
再次,互相欣赏。
既然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那么,营造互相欣赏的班级氛围就十分重要。我们过去强调竞争比较多,而且是同质的竞争,因为同质的竞争容易比出胜负。竞争固然可以激发一部分人,但会打击更多的人。更何况,如果竞争走向极端,变成了一种“文化”,就十分可怕了。恶性竞争会引发各种矛盾,增加内耗,严重破坏班级的生态环境。
如果是互相欣赏呢?每个人的精彩都会有人喝彩,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得到认可,每一次失败都会有人安慰。大家或取长补短或各显其能,在班级这个舞台上,永远有表演者,也永远有啦啦队。这样的文化氛围,才是能激发人上进的。其实,所谓竞争,更多的是和自己竞争——不断战胜自己的惰性,不断超越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自由。
班级能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包括自由时间、自由空间、处理个人事务的自由、管理的自主权……班主任能否少一点干涉、干扰,给学生一个宁静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思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当然必须是正当的事)?在当下,这是最困难的事,因为这也是和传统的教育思路相悖的。
但是班主任仍然要尽力而为。举个例子,有人读书喜欢默读,有人喜欢大声读,而班级纪律则要求要保持安静。安静的环境对有些人是一种压抑,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满足那些喜欢大声读书的学生呢?办法一定是有的,关键是教师能够考虑到这点。
一个激发起来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自由。越少的关心、越少的管束,越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的创造力。他不需要你督促他(凡督促一定说明他是被动的),更不喜欢你插手他的工作。他会很自觉地做好事情,并且还能自加压力。做更多的事。作为班主任,只需要放手并保持关注即可。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班级能不能让学生在一个大的发展框架(如健康成长、积极向上)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目标,尽情地发挥,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景象?班级为其创造条件、提供舞台,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剩下的,交给学生。这样的班级就是一片沃土,各种植物都能健康地生长;班级是这样一片天空,允许各种飞鸟尽情翱翔。这是我理想中的班级,我要努力接近这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