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卫校网!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帅气又优秀!常工程这群年轻人完美pk众多本科团队!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11-07浏览量:
别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
有的人的青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的人的青春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挑战。
而常工程这群少年的青春就是一场极致的追求,
一次自我的不断超越。
年轻、帅气的他们身上,
优秀品质展露无遗。

机器人团队


无人机团队
出发,直行,起跳!过杆!稳稳落地。



赛场上的王啸林扭过身来比了一个“ok!”一直举着相机的刘泽晖老师松了口气,抬手回给王啸林一个大大的“ok”。
始终紧盯赛场的十几双眼睛也涌上喜色,历经2个多月的埋首工作,此时收获感涌上心头。



同一天,在另一块比赛场地,姜文、王宇童忙着调整无人机飞控程序,重新设置航点,张宋涛、周建东调整机架以减少晃动对飞行的影响。比赛正式开始,耿辉将无人机启动,李玮、车庆金两位老师看着飞机稳定地自主巡航到达定点投放位置,先后投出了0环、1环和3环的好成绩,心里安稳了下来。

11月3日-4日,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南京举行,吸引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近90所高校的2000多名师生参加。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双喜临门,学院励志X•R机器人团队(下称机器人团队)与无人机团队分别斩获机器人跳高项目一等奖(亚军)、跳远项目季军、空中机器人项目室外组一等奖、室内组三等奖与机器人创新创意赛三等奖。

01
向上!机器人跳出新高度

机器人团队指导老师朱宝生介绍:“参赛的机器人都是由同学们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制作和维修的。而组委会每年都会改变比赛规则。”规则的改变是为了鼓励创新,参赛队伍不能原封不动地使用去年参加过比赛的机器人,因此,很多设计都要重新开始。


张海、侯明两位队员在调试机器人

跳高与跳远机器人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设计制作出的机器人的每一跳都有成绩并且成绩优异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队伍为了追求成绩放弃了机器人的稳定性,采用相对直接的方法增加机器人的跳跃动力。朱老师并不认可这种做法,他认为比赛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能通过寻求二者的平衡而不断试验并锻炼出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指导老师朱宝生与冯益斌

“工程要培养‘工匠’,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对此,他非常笃定。



队员们也确实做到了将机器人的稳定性与跳跃能力匹配到最佳状态,为此他们试验了不下上百遍,甚至细致到从一个钻孔打在什么位置才能让机器人产生更好的跳跃角度而不断尝试。


为了调整最佳角度,队员们打的钻孔

而在调试阶段,队长王啸林更是精益求精,把能做的都做到了极致。他有一个记录本,记录了每一次的测试数据,包括每一次机器人的出发位置、起跳位置、起跳时间、起跳角度、跳跃弧线与跳跃高度。有时还要录像观察,以便更准确地判断。



王啸林的记录本只有他自己能看懂

机器人团队用双手锻造了成功,用实践铸造了辉煌。自2015年3月18日成立以来,团队共获得大小奖项30余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最佳技术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省赛1等奖3项、2等奖3项。
 

02
出发!无人机飞出一片天

耿辉痴迷于无人机,“没来由的喜欢。”他将业余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对无人机的钻研上。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就从网上找视频观摩,去飞控网站查阅具体参数,有时也向专业人士请教,最终成为了无人机团队的技术大神。


调试无人机飞控

据指导老师李玮介绍,团队有像耿辉这样自身喜爱无人机而不断提高的同学,但更多的还是在备赛中发现知识储备不够,为了团队的荣誉努力地拓展视野的同学。


室外机程序导入

与机器人团队一样,无人机团队的无人机也是队员们自主设计的。虽然他们都来自于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与无人机设计相关,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与实际应用不同,当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技能欠缺时,就会主动去学习以弥补不足。


室外机结构组装完成
队长张宋涛一开始学习的是建筑电气专业,退伍回校后转到物联网专业。“一开始非常迷茫,专业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太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深入学习下去。”后来他加入了无人机团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找到了学习方向——软件开发。


队长张宋涛

有时候比赛需要用到跨专业技能,张宋涛一无所知,但队长的义务与责任促使他从零学起。这次比赛中,室内项目用到的3D打印飞机脚架,就是张宋涛跨专业学习机械制图、研究机械结构后设计完成的。

目前,从无人机团队走出了一大批善于钻研、敢于探索的工程学子。从工程毕业后,他们有的在专业的无人机公司发光发热,有的自主创业为社会贡献力量。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60年来,
常工程深厚的底蕴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卓越人才,
“工匠”精神深植校园。

这样的工程,
这样的工程学子,
叫人如何不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