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扩大培训规模,还得靠政府推一把--卫校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9-06-02浏览量:次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院校承担的主要职能之一。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就业者素质和在职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这既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人口素质的新举措,也是职业院校发展、提升的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同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体两翼”。《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可见,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立,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的基础工作。
就中职学校而言,除了搞好职业教育外,还要做好电大、培训、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共享课程、共享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技能鉴定等。对内可以将本校学生引入职前培训,为学生获取“1+X ”证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外可以延伸至社会各方面培训。如我校近年来以提高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后生”培训、行业技能培训、科技带头人、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培训,推进了新型农民职业化服务,助力就业、创业和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现在的中职学校做的是“大职业教育”,也正是“大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才显得更有活力。
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这一利好政策的实施必将为中职学校带来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而落实好这一政策,既需要有外部推手的助力,也要靠中职学校自身功夫的升级换代。
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基本上都是国家设定的项目。培训项目繁多,归口管理部门庞杂,培训市场混杂,公办职业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共存。在具体实施培训项目过程中,一是靠行政主管部门指令性划分;二是引入市场进行公开竞标。作为地方公办中职学校,从近年来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哪种方式,公办职业学校在整个培训市场中所占份额逐年在减少。比如,2014年,我校完成创业培训(SYB)、省品牌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级各类培训1674人;2015年完成各级各类培训999人;2016年完成培训367人;2017年完成各级各类培训528人;2018年没有承担培训。市场经济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崛起,冲击到中职学校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主渠道变窄,中职学校培训规模缩小,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否则,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便有走空的可能。
基于此,落实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实锤行动。第一,急需要相关部门联手整治培训市场,构建规范有序健康的培训市场,整合培训资源,建立按需所培、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实现扎实高质有效的培训。第二,明确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这一方面,《方案》给予了具体性的政策指导,应该说突破了以往中职学校承担培训工作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尴尬处境。比如,培训经费如何花,培训工作量如何算,这是中职学校以往在培训工作中最为困顿的。此次,方案明确提出,在核定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可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单位倾斜。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保障其合理待遇。第三,建立沟通机制,打破中职学校办学机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扩大人员编制、提高师资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在职能上,尽管中职学校具体承担培训工作,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当中,这一部分却未纳入政策视线范围之内。中职学校人员编制、师资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基本以中职教育为出发点。比如,中职学校教师编制,基本上多少年一成不变的按学生数下达。并没有按部门、按岗位、按实际工作量等下达。
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还需要中职学校凭借自身的不断努力。首先在中职专业设置上,不断优化调整,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办学品牌,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其次,突出中职学校内涵发展。在学校管理上做文章,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以中职教育助推职业技能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促使中职学校多元化办学、多元发展,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院校承担的主要职能之一。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就业者素质和在职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这既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人口素质的新举措,也是职业院校发展、提升的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同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体两翼”。《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可见,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立,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的基础工作。
就中职学校而言,除了搞好职业教育外,还要做好电大、培训、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共享课程、共享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技能鉴定等。对内可以将本校学生引入职前培训,为学生获取“1+X ”证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外可以延伸至社会各方面培训。如我校近年来以提高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后生”培训、行业技能培训、科技带头人、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培训,推进了新型农民职业化服务,助力就业、创业和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现在的中职学校做的是“大职业教育”,也正是“大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才显得更有活力。
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这一利好政策的实施必将为中职学校带来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而落实好这一政策,既需要有外部推手的助力,也要靠中职学校自身功夫的升级换代。
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基本上都是国家设定的项目。培训项目繁多,归口管理部门庞杂,培训市场混杂,公办职业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共存。在具体实施培训项目过程中,一是靠行政主管部门指令性划分;二是引入市场进行公开竞标。作为地方公办中职学校,从近年来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哪种方式,公办职业学校在整个培训市场中所占份额逐年在减少。比如,2014年,我校完成创业培训(SYB)、省品牌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级各类培训1674人;2015年完成各级各类培训999人;2016年完成培训367人;2017年完成各级各类培训528人;2018年没有承担培训。市场经济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崛起,冲击到中职学校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主渠道变窄,中职学校培训规模缩小,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否则,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便有走空的可能。
基于此,落实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实锤行动。第一,急需要相关部门联手整治培训市场,构建规范有序健康的培训市场,整合培训资源,建立按需所培、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实现扎实高质有效的培训。第二,明确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这一方面,《方案》给予了具体性的政策指导,应该说突破了以往中职学校承担培训工作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尴尬处境。比如,培训经费如何花,培训工作量如何算,这是中职学校以往在培训工作中最为困顿的。此次,方案明确提出,在核定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可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单位倾斜。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保障其合理待遇。第三,建立沟通机制,打破中职学校办学机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扩大人员编制、提高师资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在职能上,尽管中职学校具体承担培训工作,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当中,这一部分却未纳入政策视线范围之内。中职学校人员编制、师资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基本以中职教育为出发点。比如,中职学校教师编制,基本上多少年一成不变的按学生数下达。并没有按部门、按岗位、按实际工作量等下达。
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还需要中职学校凭借自身的不断努力。首先在中职专业设置上,不断优化调整,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办学品牌,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其次,突出中职学校内涵发展。在学校管理上做文章,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以中职教育助推职业技能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促使中职学校多元化办学、多元发展,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助推社会经济发展。